近日,中央民族大学耿照新教授、中科院半导体所陈弘达研究员和山东大学刘宏教授联合设计了一种声表面波细胞裂解器件,可以实现多种细胞在微量液滴中的高效裂解,并对裂解原理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介绍。
2019-03-25 16:17
针对上述问题,张凡教授研究团队从稳定性和波长可调性两个角度出发,巧妙结合了呫吨染料的结构刚性与菁染料的波长可调性,基于此开发了系列波长可调的高稳定性近红外二区荧光染料(CX)。
2019-05-16 17:02
长久以来,我们的思维倾向于陷入舒适区。当 A 做了物体检测,我们尝试改网络,改 loss,别的领域 trick 拿来就是一篇。而我们常常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问题,到底这个问题的该如何定义,这点极为重要。
2019-03-10 09:46
当前,能够自主运动的微马达(Micromotor)技术得到了发展和关注。作为典型的活性颗粒,微马达往往由表面物理化学属性相异的两部分组成,将周围环境中的能量(如化学能等)转化为自身运动的动能。
2022-09-16 11:22
的温度设定首要是同锡膏与所焊产品有关,各个区的功能是相当关键的,一般而言把一二区作为预热区,三四五为恒温区,六七八作为焊接区
2020-04-17 11:55
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自监督代理任务 DropPos,首先在 ViT 前向过程中屏蔽掉大量的 position embeddings (PE),然后利用简单的 cross-entropy loss 训练模型,让模型重建那些无 PE token 的位置信息。这个及其简单的代理任务就能在多种下游任务上取得有竞争力的性能。
2023-10-10 17:10
Nature:助力燃料电池催化剂!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邓涛团队的邬剑波研究小组在燃料电池纳米电催化剂的原位液相腐蚀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2018-09-15 00:53
张凡团队提出基于时间维度的多重成像方法,设计了荧光寿命可调的近红外二区(NIR-II)稀土纳米颗粒探针。由于生物组织对NIR-II光的吸收和散射很低,且生物组织自发荧光也很弱,使NIR-II光在组织中有较大穿透深度及高成像信噪比。
2018-08-29 11:54
日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所)发布了全球首个能够“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名为“寒武纪”。该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中科院计算所陈天石博士透露,这项成果将于今年内正式投入产业化。在不久的未来,反欺诈的刷脸支付、图片搜索等都将更加可靠、
2018-05-18 21:54
近日,Nature刊载IBM新研究,使用光学器件打造的“全光学”深度神经网络可以比传统计算方式的能效更高,同时具备可扩展性、无需光电转换和高带宽等优势。这一发现可能给未来光学神经网络加速器的出现打下基础。
2019-05-13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