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中的信号线分为两种,一种是微带线,一种是带状线。 微带线,是走在表面层(microstrip),附在PCB表面的
2020-09-30 10:38
经过一些数据的量化,微带线和带状线的传输延时有很明显的差距,有了这个数据,有的同学可能会对同组同层的要求认识会更深刻。对于一些等长要求不是很严格的走线来说,比如说ddr的地址线,并没有同组同层的要求。不同层的信号除了信号不同层带来的时延差之外还相差了一个过孔的长度
2018-09-19 17:21
本文研究共面波导进入多层LTCC 介质基板时产生传输不连续性的原因,仿真设计了一种大高度差带状线到共面波导的同层过渡结构,通过将共面波导部分与带状线介质交叉并增加一段高阻线进行阻抗匹配,优化了0~40GHz 整个频段范围内水平过渡结构的传输性能。
2019-02-04 13:56
共面带状线(CPS)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同平面的传输线方式,由于结构简单,易于与有源和无源二端口器件跨接,避免了穿孔带来的工艺麻烦。同时,CPS对介质厚度不敏感、由不连续结构引起寄生
2014-12-23 14:51
传输线是由介质和导线构成的。在PCB上,传输线通常分为微带线和带状线。
2022-11-25 09:34
使用三英尺长的线缆路由两个相邻通信信号时,会出现图2中的结果。这会导致两个信号间的电容超过50pF。 由于该电容的存在,在一个信号产生变化时,可导致另一个信号产生电压瞬变。其产生的原因是,当一个信号电平发生变化时线缆电容需要瞬态电流在信号间流动。 静态信号上出现的瞬态电压强度取决于线缆电感以及信号驱动器提供所需瞬态电流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耦合引起的瞬态电压非常高,超过了可导致数据损坏的逻辑电平阀值,因此通信无法成功进行。
2019-04-16 16:12
差分对走线分外层微带线差分模式和内层带状线差分模式两种,通过合理设置参数,阻抗可利用相关阻抗计算软件(如POLAR-SI9000)计算也可利用阻抗计算公式计算。
2019-05-31 15:55
对于常用的 FR4,50ohm 的微带线,线宽一般等于介质厚度的 2 倍;50ohm 的带状线,线宽等于两平面间介质总厚度的二分之一,这可以帮我们快速锁定线宽范围,注意一般计算出来的线宽比该值小些。
2019-10-30 16:06
采用法拉第电笼进行保护。今天我来说说防止电磁干扰的PCB走线和板层设计。 说到走线和板层,我们就会想到2层板4层板等。首先介绍下微带线和带状线。微带线是只有一边具有参考
2020-09-14 09:51
在高频电路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传输线技术来进行信号的传输,如常见的同轴线、微带线、带状线和波导等。
2018-05-25 10:45